中国,到底哪里被「卡脖子」了?
大哥,您这胸怀天下的精神,能不能拿出点来分给装修啊……等着看呢……
是啊,我一个写装修卖涂料的,为啥总关心啥「中美关系」呢。
(为了同时满足键政爱好和装修刚需,所以本文主要用乳胶漆举例)
之所以提公开原料,是因为乳胶漆加工这个终端的「制造业」领域的技术含量并不高。
我能不能做出来好漆,决定性的因素不是我有啥核心技术,而是我敢不敢堆料去做高成本配方。
为了方便理解,我们把产品得分和产品成本分别用数字来表示。
A,成本是10,卖60,产品得分80,中等偏上,可以跑量
B,成本是30,卖400,产品得分95,优秀,卖天价暴利
C,成本是30,卖200,品得分95,优秀,不上不下
D,成本是7,卖15,产品得分60,及格边缘,可以跑量
E,成本是30,卖60,产品得分95,优秀,但没人信你是优秀
A和B,是大品牌的操作套路(比如立X),对于小品牌来说,想学也学不来。
C在市场上基本没有活路,高不成低不就,劣币驱除良币全部消失了。
D是小品牌和无品牌的操作套路(比如晨X),别谈产品好不好,我就是便宜。
这也是我们在大部分领域买不到「性价比好产品」的真相。
(ABCD的经营者都会故意把水搅浑,让消费者判断不了谁好谁坏)
而且,很多时候,根本不需要其他人故意搅混水,你自己也根本讲不明白。
所谓信息不对称,不只是说「商家撒谎你听不出来」,还包括「商家说实话你不信」。
忽略教育成本的结果,就会出现「让全中国人都喝咖啡」和「让全世界人民都喝绿茶」这种看起来目标极其诱人,但实际上根本实现不了的脑残愿景。
正然漆之所以能以E的姿态被大家认可,也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。
但我们并没有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(虽然我的目标是彻底解决)。
因为能力有限,如果挑战一次性彻底解决,可能就死在路上了。
环保性接近120分,零甲醛,趋零VOC
耐擦洗大概是80~100分,应该可以达到3000次
耐沾污大概是80分左右,中等偏上的水平
遮盖率大概是60~80分,数值是在0.9~0.93
我们冒着成本大幅提升的代价,并没有选择全面提升产品性能到95分,而是有选择性的提升了一部分,同时放弃了一部分。
而且不仅仅是检测报告上的未检出,还提供样品支持试闻。
为了避免引入更多有机物带来风险,所以我们没有选择提升漆膜「弹性」和「强度」,只是单纯的用高品质乳液的自带性能来实现了耐擦洗和耐沾污。
没有选择大幅提升遮盖力,主要是受配方和原料的限制(后面详细讲)。
在我看来0.93的遮盖率其实也还可以,够用了(但存在误判,后面细说)。
包括我们做到的「几乎无味」、「趋零VOC」,只要狠心堆料就能做到。
但实际上,很多企业为了做更容易感知的东西,反而「牺牲了环保」。
比如,为了要更好的成膜效果,提升弹性、耐擦洗、耐沾污,就会引入更多助剂,结果就会带来「气味」和「VOC」。
比如,为了追求极致利润空间,所以会极力压缩成本,乳液差点、助剂差点,结果整体就差了很多,味道变得很大。
正然漆用「几乎无味」就打赢了市面上绝大多数产品,并以此取信了消费者,获取了宝贵的信息对称机会。
但从实际反馈看,遮盖力表现很直观,会影响「使用第一感受」。
尤其是,配合无色透明的mate底漆使用时,只靠2遍面漆的遮盖,肯定比不过1遍底漆2遍面漆的遮盖。
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不得不又多引入了一种进口原料……
但,带着意识形态判断产品好坏,有悖于我的「职业操守」。
但如果非要说「不是国产」「属于资敌」,那就太扯了。
所以,在重点主推国产产品之外,我也会推荐一些「洋品牌」。
2020年之前,公开承认并宣传主要原料来自美国,我并没有啥心理障碍。
但2020年,很多事情都变了,疫情改变了国人对中国和美国的看法,民间舆论对美国的态度出现了整体转向。
即便不考虑大众态度,我自己彻底开启键政也是2020年疫情后开始的。
所以,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里包含大量的美国技术和美国原料这一事实,我很纠结。
知乎上有做乳液的(当然我自己也认识很多)问我是不是要乳液。
不止乳液,还包括这次提升遮盖力用的钛白,想绕开进口,很难。
在大众感知里,好像只有「高科技」领域中国才会落后。
而作为世界工厂,中国在传统制造业应该很牛掰才对,怎么可能会这么弱?
因为:材料科学不仅要砸钱,还需要砸时间一点点磨出来!
但你就算有撒哈拉沙漠,再加上沙漠下面的石油,也做不出半导体。
国产太阳能用的高纯硅,纯度99.9999%,白菜价。
生产半导体的电子级高纯硅,纯度99.999999999%(11个9),几乎全靠进口。
但要想在单位面积里「装更多的电路」,就必须用「更精细的工艺」。
比如,用7nm就一定比14nm装得更多,所以性能也会更强悍,尺寸也可以更小。
7nm工艺,要想完成高精度加工,那就必须要有靠谱的「光刻机」。
目前别说中国造不了光刻机,全世界都得的等着荷兰阿斯麦公司(ASML)的设备开工。甭管三星、台积电还是因特尔,谁也离不开ASML。
如果不计成本,纯粹为了装更多电路,那确实靠「扩大面积」也能做到。
但,只有军方战争需求可以不计成本,民用市场不可能不计成本,大家都是要算账的。
所以,芯片问题其实是「企业级」的问题,要做出「市场接受」的产品才行。
在小小的一片晶圆上,装上以亿为单位的电路,需要复杂的设计工作。
之前设计和制造都是一体化的,直到有了台积电这个只做制造的工厂,才有所改变。
芯片设计工具EDA,目前国外厂商占95%份额,国产仅占5%。
国产份额不但低,而且还停留在28nm,在先进的7nm和5nm领域完全一片空白。
(知道为啥有人说华为下代手机是14nm也要去支持了吧,因为,真的可能做不出来7nm和5nm,卡的死死的)
2018年,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副部长辛国斌提醒大家「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32%中国仍是空白」。
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,32%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,52%依赖进口,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%的高端专用芯片,70%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。在装备制造领域,高档数控机床、高档装备仪器、运载火箭、大飞机、航空发动机、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%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。
很多应用技术上的崛起,其实都是关键基础材料有了突破。
比如金属铼,高端战斗机和航天飞机的发动机,都需要用到。
乳胶漆用的各种原料,国产都有,100%国产也能做。
同等质量白色颜料中,二氧化钛的表面积最大,颜料体积最高,光的折射率最高,遮盖力也最强。
因此,中高端乳胶漆中,基本都是用钛白粉来做主要白色颜料。
一类是硫酸法,产品以锐钛型为主,但也可以生产出金红石型。
另一类是氯化法,产品只能是金红石型(国内产能极少)。
实现相同效果,氯化法金红石比硫酸法金红石少用5~15%,意味着不用额外加入更多粉料,可以确保乳胶漆性能稳定。
当然,价格也是氯化法更贵,而且高档没有国产可选,只能进口。
全世界来看,除中国之外,几乎都是生产氯化法金红石钛白粉。
尤其是美国杜邦公司(钛白的品牌名叫科慕),专利多,产能高,且100%都是氯化法。
氯化法需要钛含量90%以上的富钛矿原料,我国高品位的砂钛少,所以用氯化法成本远高于硫酸法。
国际化工巨头长期的技术垄断,导致技术上被卡脖子。核心设备的加工制造也比较落后,人家设备能连续运行6~7周,我们3周就得停了,而且做出来东西还比不上人家。
氯化法也不是没有废渣,也同样存在废渣的处理问题。发达国家选择的办法是扔到其他国家或者埋到海底,我们可能还学不来……
国内有一些做钛白的巨头这些年都在琢磨氯化法的突破,最近市场上也有一些好消息。
如果有谁家能做出科慕6200水平的钛白了,可以联系我,虽然我们用量不大,但支持一下国产也可以尽一份力。
「以粉体状态漂浮」的钛白粉,被人吸入可能对人可能有害,但加到涂料里的完全不用担心。类似于漂浮的塑料颗粒吃掉或吸入也会有害,但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到处都是不漂浮的塑料,没什么值得担心的,两码事。
所有的白色涂料里,都有钛白粉,如果真的对人有害,早就禁用了。
不要学欧美烧5G基站,更不要担心口罩里的小铁片是不是5G接收器……
之前,我刚放出来对比率为0.93时,有同行跳出来嘲讽。
意思是,你吹了半天多好多好,但对比率竟然只有0.93,我3块钱一公斤的漆都比你强!
在各位纠结怎么选到好产品,满眼都是各种高端乳胶漆时……
中国的乳胶漆国标已经很宽松了,但居然还是会超标……
VOC和甲醛,主要就是加的乳液和助剂有问题(这俩其实也存在进口卡脖子,回头细说)。
但,哪怕是硫酸法的锐钛型钛白粉(最差的钛白粉),很多低端漆也嫌贵不加。
他们会用立德粉、荧光增白剂等材料替代钛白粉,同时,还会降低乳液含量。
立德粉,也是一种白色颜料,便宜但性能差,是糊弄事的一种选择。
荧光增白剂,有毒性,但可以提高白度,是欺骗消费者的一种选择。
玻璃的透光率肯定比毛玻璃更好,这也就是乳液增加后,乳胶漆的遮盖力反而下降的原因。
1)乳液含量高(玻璃化),但加入更多颜料(主力阻光)
2)乳液含量低(毛玻璃),再稍稍加点颜料(辅助阻光)
他们误以为,正然漆也是哪种只有8~10%乳液含量,连一点点钛白粉还会斤斤计较的低端漆……
他们有这种想法,就好像习惯了地沟油烧变质饭菜的商家,看到别人少油少盐做新鲜蔬菜,会嘲讽他们油都舍不得多加一点……
钛白更换成了科慕6200,是业内比较知名的一种顶级钛白原料。
如果销量高的话,规模化优势可以抵消掉成本的话,涨价幅度可能会很小,甚至可能不涨价。但前提是销量确实还不错,规模真的可以帮我们降低成本。能不能实现规模,全靠各位帮扶!提前谢过!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单毅讲装修):中美脱钩?国产漆到底哪里不行?高端漆为啥依赖进口?哪些原料被卡脖子了? | 揭秘乳胶漆4